指正气的耗损脱失。常由于过汗、过下、失精、亡血等原因,以致气失依附涵载而外脱。《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甚则冷汗淋漓,
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迎香穴下方,当鼻唇沟之中点处。主治鼻塞,面瘫,疔疮等。沿皮刺0.3~0.5寸。
见《药材学》。为枣槟榔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多因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成。症为瘤体色现紫红,软硬间杂,隐约若有红丝缠绕,偶有擦破则血流不止,常发于唇、颈、四肢。治宜凉血养血,滋阴抑火。用芩连二母丸化裁,相当于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
养生类著作。宋·蒲虔贯注。作者生平及成书年代不详。本书分养神气门、调肢体门、论衣服门、论饮食门、论居处门、论药食门六节。大多集选前人。它所反映的养生学思想主要是重视饮食起居的日常摄养,导引按摩的自我锻
中药炮制法之一。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他杂质。
《金匮要略》注本。3卷。清·李撰。刊于1682年。此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思想,参考《金匮》历代注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对《金匮》进行了全面注释。注文简明精当,说理清楚,许多地方颇有独到见解,对后世《
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胃肠、肝胆实火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甚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疹,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等。治宜清热泻火为主。
反映疾病的脉象。《素问·三部九候论》:“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