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包括产后四肢虚肿,产后水肿气、血、水三者均可导致浮肿。若素多抑郁,气机失畅,产后气血不和,有碍气机升降,可致气滞肿胀。症见肢体浮肿,皮色不变,压痕随手而起,兼见胸闷胁胀,饮食减少。治宜理气、行滞
①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参五脏化液条。②指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泪、髓等五种(《灵枢
病名。《喉科秘钥》卷下:“此症因脾家热毒积久而发。生于牙根内面,走窜如莲花一座。”治宜解毒泻热。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出血,外吹冰硼散。
【生卒】:?~1320?【介绍】:元大臣。祖籍拂林(东罗马)人。通西域语,工星历、医学。中统四年(1263年),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后改“广惠司”,仍命领之。大德元年(1297年)授平章事。元仁宗
见《本草汇言》。为干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火邪内郁所致的气喘。多由邪热内郁,肺气壅遏不宣而成。症见喘促、厥逆、神情闷乱等。《医贯·喘》:“又有一等火郁之证,六脉微,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
即黑神散第一方,见黑神散条。
即肝阳上亢。肝气以疏泄、畅达为顺,升泄太过则亢,亢则逆。若病证表现为上亢,则称上逆。此外,也有表现为横逆而乘脾,下逆则睾肿、疝痛等。参见肝阳上亢条。
见《泉州本草》。即蛇葡萄,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