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二至丸

二至丸

《中国药典》: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

炮制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重订严氏济生方》: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鹿角(镑)60克麋角(镑)60克附子(炮,去皮)30克 桂心(不见火)30克补骨脂(炒)30克杜仲(去皮,锉,炒断丝)30克鹿茸(酒蒸,焙)30克 青盐(别研)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强腰。主老人或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及肾阳亏虚诸证。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以盐汤或酒进下。

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双蓉30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摄生众妙方》卷二: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曝,竹刀切碎)生地黄60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菟丝子30克(酒浸一宿,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山茱萸(鲜红者)180克(水泡,去核,取净肉60克)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剖去中心白膜,无灰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炙黄,石器捣碎)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黄耆30克 (去皮,微黄色,肉中自绵柔者最佳)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牛膝30克(长大柔润者,酒浸一宿,洗用)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破故纸30克(炒黄)五味子30克(肥大者佳)白术90克(无油者,麦扶炒)白芍药30克(酒浸一时,去皮,炒)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虎胫骨30克(酥炒黄色)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山药30克(白而无皮,手可粉者)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陈皮30克(薄而陈者。水泡,去白)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制法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主气血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80~100丸,无灰酒及盐汤不拘时进下。

备注方中陈皮,《医学入门》卷七作"丹皮"。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二

杨氏家藏方》卷九: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鹿角(镑细,以真酥2两,无灰酒1升煮干,慢火炒令干)半斤,苍耳(酒浸1宿,炒干)半斤,麋角(镑细,以真酥2两、米醋1升煮干,慢火炒干)半斤,当归5两(细切,酒浸1宿,焙干),山药4两,白茯苓(去皮)4两,黄耆(蜜炙)4两,人参(去芦头)2两,沉香2两,沙苑疾藜(拣去土,净洗,焙干)2两,远志(去心)2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干)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酒3升,糯米3合煮烂,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生精血,去风湿,明目聪耳,强健腰脚,和悦阴阳,既济水火,百疾不生。主

用法用量每服50至100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九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地黄(酒蒸)3两,龟版(酒浸,酥炙)3两,白术(麸炒)3两,黄柏(酒浸,炒)3两,知母(酒浸,炒)4两,当归(酒洗)4两,生地黄(酒浸)4两,白芍药(酒炒)4两,麦冬(去心)4两,天冬(姜炒)2两。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同炼蜜和杵100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脐,壮筋骨,明眼目,调养元气,滋益子息。主

用法用量每空心、午前服50丸。服至百日,逢火日摘去白发,生出黑发是其验也。

注意莱菔、诸血、羊肉

摘录《济阳纲目》卷六十四

《医方类聚》卷九十五引《济生》: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鹿角(镑)2两,麋角(镑)2两,附子(炮,去皮)1两,桂心(不见火)1两,补骨脂(炒)1两,杜仲(去皮,锉,炒丝断)1两,鹿茸(酒蒸,焙)1两,青盐(别研)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老人、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头旋眼黑,下体痿软。

用法用量方中鹿角麋角,《张氏医通》作“鹿角胶”。“麋茸”。

恶热药者,去附子,加肉苁蓉1两。

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五引《济生》

《扶寿精方》:二至丸

药方名称二至丸

处方怀地黄(肥大沉水者,酒浸,九蒸九晒,竹刀切)3两,白术(无油者,面炒)3两,败龟版(酒浸一宿,酥炙脆,石器捣碎)3两,黄柏(厚者,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炒褐色)3两,知母(肥大者,酒浸一宿)2两,当归(肥大者,酒洗)2两,生地黄(肥大者,酒浸软,竹刀切,晒干)2两,山茱萸(鲜红者6两,水润,剥肉去核)2两,白芍药(酒浸一时,锉,炒)1两,白茯苓(坚白者,去皮筋)1两,人参(肥白人如数,苍黑人减半)1两,绵黄耆(蜜炙)1两,山药(白而无皮,手可粉者)1两,广陈皮(水润,去白)1两,五味子(肥大者)1两,甘枸杞1两,破故纸(炒)1两,菟丝子(酒浸一宿,蒸熟,杵,去皮,晒干)1两,杜仲(酒浸,炒,去丝)1两,牛膝(肥大者,酒浸一宿)1两,苁蓉(去甲心,酒浸一宿,酥炙黄,竹刀切)1两,虎胫骨(酥炙黄)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调养元气,滋益子息,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滋阴降火。主

用法用量方中陈皮,《医学入门》作“丹皮”。

摘录《扶寿精方》

猜你喜欢

  • 六味安消散

    《中国药典》:六味安消散药方名称六味安消散处方土木香50g大黄200g山柰100g寒水石(煅)250g诃子150g碱花300g来源系蒙古族、藏族验方。性状为灰黄色或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涩、微咸。炮

  • 卷荷散

    《云吱子保命集》卷下:卷荷散药方名称卷荷散处方初出卷荷红花当归各30克蒲黄(纸炒)牡丹皮各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产后瘀血上冲,血晕,腹痛,恶露不快。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腊月

  • 宁嗽汤

    药方名称宁嗽汤处方桑白皮(炒)紫苏细辛北五味子橘皮半夏(制)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缩砂仁枳壳(制)桔梗甘草(炒)各等分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宣肺顺气,化痰止嗽。治诸嗽。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

  • 黄鸡羹

    药方名称黄鸡羹处方黄雌鸡1只(治如常),粳米2合,葱白1握。功能主治老人烦渴,小便黄,无力。用法用量上同煮作羹,下五味以煮盐,空心食之。摘录《医统》卷八十七

  • 槐耳丸

    《圣惠》卷七十二:槐耳丸药方名称槐耳丸处方槐耳2两(微炙),牛角(角思)2两(炙令黄),禹余粮2两(烧醋淬3遍),猪悬蹄甲10枚(炙黄焦),麝香1分(研),白蔹1两,黄耆(锉)1两,艾叶(微炒)1两,

  • 柴胡疏厥煎

    药方名称柴胡疏厥煎处方柴胡2钱,前胡2钱,当归2钱,赤芍8分,琥珀(研,冲)8分,左牡蛎4钱,砂仁末5分,枳壳1钱。功能主治阳气暴张而为煎厥。用法用量加灯草1丸,金箔1张,拌水煎服。摘录《医方简义》卷

  • 天浆子丸

    药方名称天浆子丸处方天浆子14枚(去壳,别捣)芎藭15克蚱蝉15克(去翅、足,微炙)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蜣螂3枚(去翅、足,微炙)知母15克牛黄7.5克(细研)人参15克(去芦头)生干地黄15克

  • 新法半夏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法半夏汤药方名称新法半夏汤处方陈皮(去白)、神僸(炒),各四两。草果(煨.去皮)、半夏僸(炒),各二两三钱。干姜(炮)四两,丁皮、木香、白茯苓,各七钱半。甘草四钱

  • 苏叶黄连汤

    药方名称苏叶黄连汤处方川连0.9~1.2克 苏叶0.6~0.9克功能主治清热化湿,和胃止呕。治湿热症,呕恶不止;亦治妊娠恶阻。用法用量煎汤服。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中医妇科学》补。摘录《湿热病

  • 香附饼

    药方名称香附饼处方香附制法研为细末,用酒调和,量疮大小做饼。功能主治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用法用量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摘录《外科发挥》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