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盖骨
指腭骨的水平部,构成硬腭的后四分之一。左右共二块。
指腭骨的水平部,构成硬腭的后四分之一。左右共二块。
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凡痈疽一切恶疮,预防毒邪内攻。真麻油一斤,银器内熬十数沸,候冷用酒两碗入麻油五盏,通口热服,一日用尽,缓则数日服之。吴世安云:吾家三世用之,无有不效。又闻猎者云:凡中药毒,急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益智仁、茯苓、白术、白蔹、炒栀子、白芍药。治小儿睡中遗尿属实热者。若挟寒者,去栀子,加山茱萸、巴戟天、干姜。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九方。萆薢五钱,茯苓、桑枝各三钱,苍术、薏苡仁、牛膝各二钱,秦艽、泽泻各一钱半。水煎服。治寒湿而致的脚气肿痛,成疮肿烂,不能步履,脉沉缓者。
【生卒】:十六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医家,字志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医理宗朱震亨,著有《志斋医论》、《素问捷径》等书,皆佚。
证名。又名齿衄、牙宣。《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断,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系指声音嘶哑,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若肾阴虚亏而虚火上灼肺金,则肺伤而声碎。《红炉点雪》卷二:“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则犹钟磬击损……。”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喑、金破不鸣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多因内虚复亡津液,血虚筋无所养而致。患疠风而兼见项强、口噤、腰脊反张者。治宜大补气血为主。
出《摘元方》。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突然或逐渐对周围环境意识完全消失,对外界的刺激不起反应的证候。是由于热与痰内闭所致,其病变部位在心包。热闭大多由温热病邪内传心包,或由吸受夏令暑邪,“暑气通于心”,最易内闭。痰闭系痰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