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喘证

喘证

证名。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古称上气喘息,一般统称气喘。以呼吸急促为特征。发病多与肺肾有密切关系。《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岳全书·喘促》:“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气失宣降者,多属实;素体虚弱或元气亏损,致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者,多属虚。治实喘以祛除病邪为主,虚喘以培本摄纳为主。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气已损,症见虚实夹杂,当扶正与祛邪兼顾,或在发病时用祛邪,间歇时用扶正。气喘发作时,一般多兼见咳嗽。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如拉锯者称为哮或哮喘。治疗除服用药物外,并可选用针刺、灸法、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或敷贴疗法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详见各种喘条。

猜你喜欢

  • 温肺散寒

    即温肺。详该条。

  • 抱轮红

    证名。又名赤带抱轮、乌轮赤晕、白睛抱红。多由肝肺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原机启微》:“(眼的)黑白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证见沿黑睛缘之白睛深层,环绕一带细直模糊红赤血丝,压之红赤不退,推之血丝不

  • 小儿痰鸣

    病证名,指小儿痰嗽而喉中有痰鸣声响者。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小儿病易动痰。风盛者,咳嗽必紧,痰不易出;火盛者,痰滑而稠;脾虚者,痰稀而白,或睡中觉有痰响,醒则不觉有痰,此虚痰往来也。”治宜利气化痰

  • 李奭(shì 式)

    【介绍】:辽代医生。析津(今北京大兴县)人。1120年(保大二年),父处温结交都统萧干,立魏王为天锡皇帝,以奭为少府少监,提举翰林医官。后事败,父子均被杀。

  • 噤口痢

    病名。指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者。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

  • 沿肛痔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多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而成。症见肛门四周皮肤扁平状隆起,痛痒出水,有奇臭,甚或延及会阴部,治宜解毒为主,可服升丹合剂(小升丹2.56克,黄柏5.12克,甘草2.56克,水泛为

  • 野黄豆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老鼠豆之别名,详该条。

  • 续医断

    医论著作。2卷。日人贺屋敬(恭安)撰。刊于1811年。此书续写其师吉益东洞之《医断》。上卷论疾病急逆虚实、所在、病因、脉候、病名及死生等。下卷论伤寒六经病及过经、转属、合病、坏病等。现存初刻本。

  • 鍉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用于按压经脉,导气和血。

  • 蟋蟀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风毒邪内盛所致。其症形如蟋蟀在人体内钻啮百节,诸窍皆欲出血,日久额烂鼻朽,口唇毁裂,牙齿脱落,瘫痪难动。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