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灸血病。位于第三骶骨嵴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妇人血崩等。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兰室秘藏·妇人门》方。茴香三分,枯矾五分,高良姜、当归尾、酒防己、木通各一钱,丁香、木香、炮川乌各一钱五分,龙骨、炒盐、红豆、肉桂各二钱,厚朴三钱,延胡索五钱,全蝎五个。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绵
①同气郁。参该条。②致郁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张景岳注:“故必折去其致郁之气,则郁者舒矣。”
【介绍】:明代医家。字天成,号静庵。宁波人。正德年间(十六世纪)以医术闻名。他继宋代丁德用、元代滑寿之后,对《难经》八十一篇全部加以图释,称为《图注八十一难经》,他误以为《脉诀》是王叔和的著作,并加以
病证名。见陆成一《女界须知》。属于阴肿症候。因脾湿下注所致。多见于体肥之人。症现阴户肿胀,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等。治疗参见阴肿。
《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方。藿香、砂仁、人参、炮姜、炙甘草、白术。水煎服。治中寒腹痛,肢冷便溏,或呕吐脘满,苔白腻,脉沉弦。《重订通俗伤寒论》亦有本方,但无藿香,有木香。
指相对热灸而言,称不用任何热源进行灸治的方法为冷灸,如药物发泡灸等。
和法之一。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用小柴胡汤。
病名。《医学入门》卷六:“……肛门左右别生一窍,流出脓血,名为箄漏。”肛漏之一。
书名。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各见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