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悸心痛

悸心痛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心痛兼悸者。多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医学从众录·心痛》:“虚痛即悸痛,脉浮而小细,或沉而短涩,其痛重轻相间,多日不愈,心悸,最喜摩按,得食小愈,饥则更痛。”《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其痛分九种。……曰悸,劳役则头面赤下重,自烦发热,脉弦,脐上跳,心中痛,由心伤也。”宜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种心痛、心痛条。

猜你喜欢

  • 风惊食三痫

    小儿痫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痫。《备急千金要方》:“小儿之痫有三,风痫、惊痫、食痫也”。其发病原理,《婴童百问》:“发痫者,小儿之恶病也。幼小血脉不敛,骨气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

  • 杜婴

    【介绍】:北宋人。号大醇。博学善读书,为人旷达而清廉,自托于医,为人治病,常不取酬,贫乏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为当时士大夫所知。得王安石赞许。

  • 档内出

    病证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作裆内出。指髋关节前脱位。详胯骨出条。

  • 黄薄干苔舌

    苔薄黄而干。为外感化热,热邪虽不盛而胃津已受伤,宜甘寒之剂调治(见《外感温热篇》)。

  • 五味之一,酸为木味,入通于肝,为肝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酸入肝。”酸味药物多入肝经,有养肝、柔肝、缓急的作用,如芍药等。此外,酸味药物亦有收敛气血津精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等,故《内经》

  • 鼻针疗法

    是指以针刺鼻上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鼻和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明堂者鼻也。”“五藏次于中央,

  • 池头

    见蛇头条。

  • 胎前痰气多

    病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痰气多者,此症因三焦火盛,故痰气盛,宜用竹沥汤,火降则痰消矣。”(竹沥水冲服之)

  • 烦乱

    证名。指心烦意乱。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参见烦、烦躁条。

  • ①乳房。《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详乳房条。②哺乳。如乳母、乳子等。③乳汁。如通乳,即指通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