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系指面部皮肤的色素沉着性疾患。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面皯、黧黑、面尘。由肾亏火旺,血虚不荣,火燥结滞或肝郁气滞所致。多发于面部,以女性多见。皮损呈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色枯不泽,境
【介绍】:晚清医家。字少逸。其父学医于程芝田,丰承家学,长于温病、时症。撰《时病论》,书中所载治法和成方多有实效,流传颇广。子大震、学生江诚、程子曦等,亦以医闻名。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作池头。即温溜,见该条。
病证名。指外感头痛。《内外伤辨·辨头痛》:“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详外感头痛条。
古病名,黄病之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夫风疸者,由风气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如兼
解剖学同名骨。趾二节,余趾皆三节。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屎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