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疟

温疟

病名。①疟疾之一。《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后世论温疟,复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真枚士《研经言》指出:“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研经言》)。②即瘅疟。见《症因脉治》。③指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症因脉治》又称之为肾经疟。症见肌肉消,脑髓烁。先有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又见恶寒,脉弦。治宜补肾益阴为主。②疫病的一种。《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参见疟疾、温疫条。

猜你喜欢

  • 产后惊悸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因产后血虚,心气不足,神无所归,症见惕然而惊,心中怯,如人将捕之状,甚则目不转睛,口不能言。治宜补心宁神。方用养心汤(黄芪、茯神、川芎、当归、麦冬、远志、柏子仁、人参、五

  • 木疳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木疡。因肝经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本病黑睛上发生一个或数个圆形小颗粒样突起,实者小而痛涩,虚者大而昏花,日久反复,黑睛云翳,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甚致溃穿黑睛

  • 燕脂菜

    出《本草纲目》。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 ①消散。《素问·阴阳别论》:“其传为索泽。”(喻肌肉枯槁无华)。《素问·调经论》:“邪气乃索。”《景岳全书·杂证谟》:“诸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②取,索取。《灵枢·热病》:“索皮于肺,不得

  • 风湿痰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风湿郁结经络,津液输布失常,凝滞为痰,则见四肢痿痹,屈伸不便,如果眼皮及眼下有烟灰样黑色者,则为痰之确证,宜从痰湿施治。

  • 扯痧

    推拿方法。即提痧。《急救痧证全集》卷上:“扯痧法(即提痧):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见人卒病,扯痧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

  • 小矛香艾

    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火绒草之别名,详该条。

  • 赤水

    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 大蓟饮子

    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二。即大蓟散,见该条。

  • 虚者补其母

    出《难经·六十九难》。运用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来治疗五脏虚证。如肾为肝母,肝的虚证,不仅补肝,还须补肾。又如肝有虚火,症见失眠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无力,用滋水涵木法,补肾水以制肝的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