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游疟

游疟

疟疾之一。指三阴疟疟邪游溢他经而成。《症因脉治·游疟》:“游疟之症,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二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日辰戌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戍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症也。”本病多因血气亏损,脏气不足,外邪客阴经,三疟乃作。若疟邪充盛则游溢他经,故连发二日,止停一日。症见脉多细数、沉细,或见虚大,或见弦滑。宜先治本经见症,如厥阴之疟,先以加减逍遥散升麻柴胡;少阴之疟,加减地黄汤加升麻、柴胡;太阴之疟,以加减白术膏加升麻、柴胡,提还本经,则所游之经自退。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索菜

    出《漳浦县志》。为紫菜之别名,详该条。

  • 藏输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卒病恶风,失欠,肉痹等。艾炷灸3~5壮。

  • 手丫刺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四。即虎口疔。见该条。

  • 根脚喉风

    病名。即脚根喉风。详该条。

  • 头颅骨

    ①指顶骨。②指覆盖脑实质的骨骼。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枕骨构成。

  • 温阳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 内火喘逆

    病证名。指阴虚火旺犯肺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

  • 瘀血嗽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卷四。即瘀血咳。详该条。

  • 目瞏(qiōng 琼)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即两目瞏瞏直视,作傍徨惊顾之状。儿在胎中,孕母骤受大惊卒恐,以致儿袭其气,生后出现目瞏,宜按胎惊治之。《儒门事亲》治一儿目瞏,目赤多泪,令服瓜蒂散加郁金,上涌下泄,排出

  • 气藤

    见《贵州草药》。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