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烧山火

烧山火

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针灸大全》。其法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浅至深,每层紧按慢提九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温热感时出针,并揉闭其孔;有引经通气,益阳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一切顽麻冷痹虚寒之症。凡经施术5~7度后,如无热感出现,宜即出针,另换他法。

猜你喜欢

  • 时计草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

  • 漏腋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多由气血不和,湿热蕴蒸所致。其证腋下潮湿生疮有臭味。外用六物散(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甘草各15克,胡粉、商陆根、滑石各3克),共为细末,用

  • 包珍珠

    眼科病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土疡俗号包珍珠。”即针眼。详该条。

  • 疏肝理脾丸

    经验方。见《中医临证学基础》(湖南中医学院)。鳖甲、茅根各15克,当归、赤芍药、五灵脂、蒲黄、茜草、柴胡、郁金、地龙各9克,鸡内金、青皮、枳壳各6克。为末,鲜猪肝18克蒸熟捣烂,炼蜜为丸,每服9克。治

  • 冒暑

    病名。指感受暑热,传入肠胃而致的疾病。见《丹溪心法》卷一。《医林绳墨》卷一:“冒暑者,其人元气有余,但不辞辛苦,暑热冒于肌表,而复传入于里,以成暑病也。是则腹痛水泻,口渴欲饮,心烦躁热,胃与大肠受之,

  • 凤尾伸筋

    见《湖南药物志》。为伸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火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丹毒,见该条。

  • 明沙参

    见《中药志》。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 正经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

  • ①手指。《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受血而能摄。”②足趾。《素问·厥证》:“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