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石蚕

石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蚕

药材名称石蚕

别名石上藕

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凉血。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

备注(1)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蚕

药材名称石蚕

拼音Shí Cán

别名沙虱(《本经》),石蠹虫(《别录》),石下新妇(《本草拾遗》)。

出处《本经》

来源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

原形态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厘米,展翅阔6匣米。头部略星卵形,黄色,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虫,渐次化蛹而为成虫。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无毒。"

③李当之《药录》:"味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猫头

    药材名称猫头拼音Māo Tóu出处《纲目》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头或头骨。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②《陆川本草》:"甘酸,微温。"功能主治治瘰疬

  • 酸枣根皮

    《中药大辞典》:酸枣根皮药材名称酸枣根皮拼音Suān Zǎo Gēn Pí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酸枣仁"条。性味《陕西中草药》:

  • 老虎俐

    药材名称老虎俐拼音Láo Hǔ Lì别名把守天门、天下无敌手、不可摸、艾麻草、圆齿艾麻出处始载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全缘火麻树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ocni

  • 夏蜡梅

    《中药大辞典》:夏蜡梅药材名称夏蜡梅拼音Xià Là Méi别名牡丹木、大叶柴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灰白

  • 红香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香树药材名称红香树拼音Hónɡ Xiānɡ Shù别名红楣、香叶树、茶梨、猪头果来源山茶科红香树Anneslea fragrans Wall.,以树皮、叶入药

  • 牛耳散血草

    药材名称牛耳散血草拼音Niú ěr Sàn Xuè Cǎo别名散血草、歇壁蝴蝶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扭果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eptocarpus clarkeanus (Hem

  • 毛叶小寒药

    药材名称毛叶小寒药拼音Máo Yè Xiǎo Hán Yào别名躲蛇生、避蛇灵、朱砂灵、躲蛇草、背蛇生、小南木香、岩蚌壳。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川西马兜铃的根及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

  • 木半夏根

    《中药大辞典》:木半夏根药材名称木半夏根拼音Mù Bàn Xià Gēn别名牛奶子根(《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根或根皮。9~10月采

  • 串珠耳叶苔

    药材名称串珠耳叶苔拼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别名列胞耳叶苔、地蓬草、树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耳叶苔科植物串珠耳叶苔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

  • 草绣球

    《中药大辞典》:草绣球药材名称草绣球拼音Cǎo Xiù Qiú别名紫阳花、牡丹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虎耳草种植物草绣球的根茎。夏、秋采收。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