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章鱼

章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章鱼

药材名称章鱼

拼音Zhānɡ Yú

别名长蛸

来源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蛸科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短蛸Octopus ochellatus(体型较小),以去内脏的全体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

药理作用短蛸含章鱼毒素(cephalatoxin),它对许多生理系统均有强烈效应,可使离体灌注的章鱼和蟹的心脏跳动幅度降低,并可停止跳动于舒张期;使兔的十二指肠增加收缩幅度,并抑制其呼吸’可使甲壳动物瘫痪。短蛸的提取物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补气血,痛经,催乳。主治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煎汤食。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章鱼

药材名称章鱼

拼音Zhānɡ Yú

别名章举(《韩昌黎集》),鱆、望潮(《闽中海错疏》),小八梢鱼、络蹄(《东医宝鉴》),蛸(《动物学大辞典》)。

出处《纲目》

来源为章鱼科动物真蛸

原形态全体褐色,全长约可达80厘米。头部短小,眼发达,眼周常生有小形的刺状突起;头顶中央有口,周围被有口膜。口内具角质的颚,形似鸟喙。足连接于头的前方,有腕4对,基部粗,尖端尖细,各腕长度相近,侧腕较长,腹腕较短,内方有吸盘多数,成2行排列;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为生殖腕。漏斗尖筒状,漏斗器"W"型。胴部椭圆形,与头部相连合;背面有稀疏的疣状突起和明显的灰白斑点。体腔内贝壳退化。外套膜后部有墨囊。

栖于砂泥海底或岩礁缝中,白天潜伏,晚出猎食甲壳类、贝类及鱼类等。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东南沿海。

性味①《纲目》:"甘咸,寒,无毒。"

⑦《东医宝鉴》:"性平,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养血益气。"

②《泉州本草》:"益气养血,收敛,生肌。主治气血虚弱,痈疽肿毒,久疮溃烂。"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外用:捣烂调敷。

注意《泉州本草》:"有荨麻疹史者不宜服。"

复方①补血益气:章鱼炒姜、醋常食。(《泉州本草》)

②治痈疽肿毒:章鱼捣烂,调冰片,敷患处。(《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章鱼

药材名称章鱼

拼音Zhānɡ Yú

英文名Octopus

别名章举、鱆、望潮、小八梢鱼、络蹄、蛸

出处1.《本草纲目》:章鱼,生南海。形如乌贼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闽粤人多采鲜者,姜醋食之,味如水母。石距亦其类,身小而足长,入盐烧食极美。

2.《闽中海错疏》:鱆,腹圆,口在腹下,多足,足长,环聚口旁,紫色,足上皆有圆文凸起,腹内有黄褐色质,有卵黄,有黑如乌鲗墨,有白粒如大麦,味皆美。明州谓之望潮。

来源药材基源:为章鱼科动物真蛸、长蛸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ctopus vulgaris Lamarck

采收和储藏:春季或秋、冬季捕捉。用延绳钓法捕取,捕得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干制成章鱼干。

原形态1.真蛸,胴部椭圆形全长约达80cm。头部与胴部相连,短小,眼发达,周围常有小形刺状突起;头顶中央有口,四周有口膜,口内具角质颚,似鸟喙。漏斗尖筒状,漏斗器“W”型。胴体褐色,背部有稀疏的疣状,突起及灰白斑点。各腕稍长,长度相近,侧腕较长腹腕较短,顺序一般约2>3>1>4,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略呈尖锥形,不明显,系现两边皮肤向腹面卷曲而成,纵沟不清,腕侧膜较发达,形成输精沟。内壳退化。

2.长蛸,胴部长椭圆形,全长约达80cm,体肉红色,背浓腹淡,表面光滑,漏斗器“VV”型。各腕颇长,长度悬殊,顺序列为1>2>3>4,其中第1对腕最长,约为第4对腕长的2倍,约为头部和胴部总长的6倍。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长度仅为左侧第3腕的1/2,端器大而明显,匙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

3.短蛸,胴卵圆形或球形,全长约27cm,体黄褐色。背面粒状突起密集,且两眼皮肤表面有浅色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每一眼的前方有一椭圆形的金色圈。漏斗器呈“W”型。各腕较短长度相近,顺序为4>3>2>1。余与真蛸相近似。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 1.栖息于水深20-200m的泥沙、碎贝壳沿岸海底,白天常潜伏于岩礁缝内,夜间活动觅食,体大力强,以蟹、虾及贝类为食。春、夏季分批产卵,卵很小,卵膜白色,长椭圆形。

2.如遇人捕捉,能以腕吸石上而拒捕故名石距(义同拒)。春、夏季分批产卵,卵子长茄形。

3.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90m的泥沙海底,但以水深处20-30m较多,有时隐藏于石块下,退潮后可钻入泥沙中。春季产卵,卵子像大米粒,故又名饭蛸。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北方沿海较多。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北方沿海较多。

药理作用1.抗应激作用 真蛸提取物分别以10g/kg剂量拌入饲料中给小鼠喂饲10天或灌胃7天,具有明显的耐缺氧作和,并能延长游泳时间。短蛸提取物有抗高温、耐缺氧作用。

2.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真蛸和短蛸提取物均能明显增强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3.延缓衰老作用,真蛸和短蛸提取物在同样剂量下,还可增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抑制率达53.96%,减少丙二醛含量,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作用。

4.抑菌和抗肿瘤作用,经体外试验证明,真蛸的血淋巴细胞对鼠伤守寒沙门菌和粘质沙雷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短蛸提取物对肉瘤S180具有抑制作用,抑瘤率达30%以上。

5.对血细胞凝集的影响,真蛸手工艺 血淋巴对免疫及人类血细胞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表现出较高的凝集效价。

6.对血细胞凝集的影响,章鱼毒素(肽类)可以使离体灌注的章鱼和蟹的心脏降低跳动幅度,并在舒张期停止跳动。

7.对胃肠道的影响,从真蛸的墨囊中得到的章鱼黑素成分以1mg/kg剂量给大鼠腹注射,能减少其胃液分泌,对幽门结扎及阿司匹林诱导形成的胃溃疡具有预防作用;可使兔十二指肠增加收缩幅度。

8.其他作用,章鱼涎肽对电声刺激大鼠输精管收缩有增强作用,此作用可被0.01mmol/L的(D-脯氨酸2,D-色氨酸7,9)-P物质所拮抗。0.03mmol/L的α,β-次甲基腺苷三磷酸把大鼠输精管的P2嘌噙能受体脱敏2min后,该组织对电场刺激的收缩反应明显减弱,而章鱼涎肽的增强作用亦明显下降。0.002-0.2mmol/L的α,β-次甲基腺苷三磷酸对125I-章鱼涎肽与大鼠输精管NK2速激肽受体的结合作用无影响。这表明章鱼涎肽增强电场刺激大鼠输精管收缩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嘌噙能神经传导引起的。

9.毒性,章鱼毒素可抑制兔的呼吸;当浓度达0.1mg/g时,60min内可使甲壳动物完全瘫痪。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养血通乳;解毒;生肌。主血虚经行不畅;产后缺乳;疮疡久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鲜品用15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泉州本草》:有荨麻疹史者不宜服。

复方①补血益气: 章鱼炒姜、醋常食。(《泉州本草》)②治痈疽肿毒:章鱼捣烂,调冰片,敷患处。(《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纲目》:养血益气。

2.《泉州本草》:益气养血,收敛,生肌。主治气血虚弱,痈疽肿毒,久疮溃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龙常草

    药材名称龙常草拼音Lónɡ Chánɡ Cǎo英文名Manchurian Beakgrain别名粽心草出处始载于《名医别录》。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木科龙常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arrhena

  • 虎肚

    药材名称虎肚拼音Hǔ Dù出处《纲目》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胃。剖取虎肚后。洗净,烘干,切块。生境分部产东北及华南各地。性状为方形块状物,约1.5厘米见方;质如皮状,黄色,有腥气。功能主治治反胃

  • 羊角拗

    《中药大辞典》:羊角拗药材名称羊角拗拼音Yánɡ Jiǎo Niù别名羊角纽(《本草求原》),羊角藤、倒钓笔、羊角捩(《岭南采药录》),羊角扭、羊角藕(《中国药植志》),断肠草(《

  • 羊角桃

    药材名称羊角桃拼音Yánɡ Jiǎo Táo别名羊角草、蛇舌草、陌上番椒、田素香、目目箭、田香蕉来源玄参科母草属植物窄叶母草Lindernia angustifolia (Bent

  • 蜀葵根

    《中药大辞典》:蜀葵根药材名称蜀葵根拼音Shǔ Kuí Gēn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化学成分根含大量粘质;一年生根的粘质

  • 八角枫根

    《中药大辞典》:八角枫根药材名称八角枫根拼音Bā Jiǎo Fēnɡ Gēn别名白龙须(《简易草药》),白金条(《分类草药性》),白筋条(《四川中药志》)。出处《简易草药》来源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或瓜

  • 樱桃核

    《中药大辞典》:樱桃核药材名称樱桃核拼音Yīnɡ Táo Hé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核。取成熟果实放置缸中,用手揉搓,使果肉与果核分离,然后洗去果肉,取净核晒

  • 商陆叶

    药材名称商陆叶拼音Shānɡ Lù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tolacca acinosa Roxb.[P。Esculentavan Houtt.」2.P

  • 小叶密花远志

    药材名称小叶密花远志拼音Xiǎo Yè Mì Huā Yuǎn Zhì英文名root of Denseflower Milkwort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小叶密花远志的

  • 翅果藤

    药材名称翅果藤别名多翅果、野甘草、逗屁股果、奶浆果、大对节生来源萝藦科翅果藤Myriopteron extensam (Wight) K. Schum.,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贵州、云南。性味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