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脚膝出臼

脚膝出臼

病名。即髌骨脱臼。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又名膝头骨出臼膝盖骨离位,膝骱出。因跌扑、扭闪所致。膝部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呈半伸屈位,步履艰难,一般髌骨向外侧移位者较多见。宜用推膝盖归原手法复位,抱膝固定。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宜补气养血疏筋,服当归补血汤加牛膝木瓜伸筋草续断等;外用五加皮汤温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猜你喜欢

  • 张济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精晓经络、针术,所用穴位虽多为古医书所未记载,但治疗效果很好。

  • 浴面

    自我推拿方法名。见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又名摩面擦面、干洗脸。双手擦热,贴在面下部,两手中指分别放在鼻翼两侧迎香穴处,向上推擦,经睛明、攒竹至前额发际处,然后两手分开推擦至额角后而下,经耳

  • 重颚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 头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临床上可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所涉及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刺激区。一般均须取用手术部位对侧的相应感觉区,其它均取

  • 火病咽痛

    病证名。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脉数苔黄而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即现代的急性咽炎。②专指结核性咽炎喉炎而言者

  • 归芪饮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又名四神汤。当归八钱,黄芪、金银花各五钱,甘草三钱。水、酒各半煎,分三次热服。治脑疽背痈,毒盛焮肿,及虚人肛门发毒。在上者加升麻三分;在下者加牛膝三钱。

  • 五音之一。肺音商,其音铿锵清肃,轻而促。

  • 湿晕

    病证名。又称伤湿眩晕。《东医宝鉴·外形篇》:“湿晕,冒雨伤湿,鼻塞声重而晕,宜芎术汤。”湿晕有寒湿、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 鼻环

    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在鼻两旁环笑缝中。”即鼻翼向外隆突最高点与面相接之处。主治疔疮,酒齄鼻等。沿皮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 寒包热喘

    病证名。指由寒邪外束,痰热内积,肺气壅阻所致的气喘。《赤水玄珠·喘门》:“喘凡遇冬而发,此寒包热也。”《张氏医通·喘》:“寒郁热邪而喘,中有积痰,遇冷即发。”临床表现,一般多见恶寒无汗,咳嗽气喘,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