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莲房

莲房

《中国药典》:莲房

药材名称莲房

拼音Lián Fánɡ

英文名RECEPTACULUM NELUMBINIS

别名莲蓬

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干燥花托。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实,晒干。

性状本品呈倒圆锥状或漏斗状,多撕裂,直径5~8cm,高4.5~6cm。表面灰棕色至紫棕色,具细纵纹及皱纹,顶面有多数圆形孔穴,基部有花梗残基。质疏松,破碎面海绵样,棕色。气微,味微涩。

鉴别(1)本品粉末黄棕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乳头状突起呈双圆圈状。草酸钙簇晶多见,直径10~54μm 。棕色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螺纹、环纹导管直径8~80μm。纤维成束,直径11~35μm,具纹孔。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 ,温热浸泡数分钟,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1~2滴,溶液渐变成红色。

炮制莲房:除去灰屑,切碎。

莲房炭:取净莲房,照煅炭法(附录Ⅱ D)制炭。

性味苦、涩,温。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用于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4.5~9g。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莲房

药材名称莲房

拼音Lián Fánɡ

别名莲蓬壳(《海上方》),莲壳(《儒门事亲》)。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睡莲科植物成熟花托。秋季果实成熟时,割下莲蓬,除去果实(莲子)及梗,晒干。

原形态干燥花托略呈倒圆锥形,多破裂,顶面圆形而平,径7~10厘米,高3~8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灰褐色,有纵纹及纵皱,顶面有多数除去果实后留下的圆形孔洞,呈蜂窝状,基部有花梗残基。质松软如海绵。气无,味涩。以个大、紫红色者为佳。

生境分部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等地。

化学成分含蛋白质4.9%,脂肪0.6%,碳水化物9%,粗纤维1%,灰分1.2%,胡萝卜素0.02毫克%,硫胺素0.17毫克%,核黄素0.09毫克%,尼克酸1.7毫克%,抗坏血酸17毫克%。尚含微量莲子碱。

炮制莲房炭:取净莲房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稍小的锅,上贴白纸,两锅交接处用黄泥封严,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待凉取出。

性味苦涩,温。

①《纲目》:"苦涩,温。"

②《本草原始》:"味涩,温,无毒。"

归经《纲目》:"入足厥阴血分。"

功能主治消瘀,止血,去湿。治血崩,月经过多,胎漏下血,瘀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血痢,血淋,痔疮脱肛,皮肤湿疮。

①孟诜:"破血。"

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

③《纲目》:"止血崩、下血、溺血。"

④《本草汇言》:"止血痢,脾泄。"

⑤《握灵本草》:"烧灰止崩带、胎漏、血淋等症。"

⑥《分类草药性》:"消毒,去风,治背花。"

⑦《岭南采药录》:"疗乳头开裂。"

⑧《江苏植药志》:"治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室女血崩,不以冷热皆可服:荆芥、莲蓬壳(烧灰存性)。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米饮汤调下。(《圣惠方》)

②治血崩:棕皮(烧灰)、莲壳(烧存性)各半两,香附子三两(炒)。上为末。米饮调下三、四钱,食前。(《儒门事亲》莲壳散)

③治经血不止:陈莲蓬壳,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酒下。(《妇人经验方》瑞莲散)

④治漏胎下血:莲房,烧,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汤、酒任下,日二。(《朱氏集验医方》)

⑤治胎衣不下:莲房一个,甜酒煎服。(《岭南采药录》)

⑥治小便血淋:莲房,烧存性,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米饮调下,日二。(《经验方》)

⑦治痔疮:干莲房、荆芥各一两,枳壳薄荷、朴硝各五钱。为粗末。水三碗,煎二碗,半热熏洗。(《高科选粹》莲房枳壳汤)

⑧治乳裂:莲房炒研为末,外敷。(《岭南采药录》)

⑨治天泡湿疮:莲蓬壳,烧存性,研末,井泥调涂。(《海上方》)

⑩治黄水疮:莲房烧成炭,研细末,香油调匀,敷患处,一日二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各家论述①《纲目》:"莲房,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

②《本经逢原》:"莲房,功专止血,故血崩、下血、溺血,皆烧灰用之,虽能止截,不似棕灰之兜湿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莲房

药材名称莲房

拼音Lián Fánɡ

英文名Lotus Seed pot

别名莲蓬壳、莲壳、莲蓬。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h.的花托。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h.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下莲蓬,除去果实(莲子)及梗,晒干。

原形态莲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90cm,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2次叉状分枝。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20cm,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3-5cm;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花后结“莲蓬”,倒锥形,直径5-10cm,有小孔20-30个,每孔内含果实1枚;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cm,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2-1.7cm,种皮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广布于南北各地。

资源分布:广布于南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倒圆锥状或漏斗状花托,多撕裂,直径5-8cm,高4-6cm。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及皱纹,或局部表面破裂呈纤维状;顶面圆而平,有多数挖除果实后的圆形小孔穴,基部有花柄残基或痕迹。体轻、质疏松,纵破开多裂隙似海绵状。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莲房含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diglucoside)及小量莲子碱(nilumbine)等。此外尚含碱水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B2、和C,槲皮素(quercetin)。

炮制莲房炭:取净莲房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稍小的锅,上贴白纸,两锅交接处用黄泥封严,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待凉取出。

性味苦;涩;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消瘀止血。主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掺患处或煎汤熏洗。

复方①治室女血崩,不以冷热皆可服:荆芥、莲蓬壳(烧灰存性)。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米饮汤调下。(《圣惠方》)②治血崩:棕皮(烧灰)、莲壳(烧存性)各半两,香附子三两(炒)。上为末。米饮调下三、四钱,食前。(《儒门事亲》莲壳散)③治经血不止:陈莲蓬壳,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酒下。(《妇人经验方》瑞莲散)④治漏胎下血:莲房,烧,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汤、酒任下,日二。(《朱氏集验医方》)⑤治胎衣不下:莲房一个,甜酒煎服。(《岭南采药录》)⑥治小便血淋:莲房,烧存性,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米饮调下,日二。(《经验方》)⑦治痔疮:干莲房、荆芥各一两,枳壳薄荷、朴硝各五钱。为粗末。水三碗,煎二碗,半热熏洗。(《疡科选粹》莲房枳壳汤)⑧治乳裂:莲房炒研为末,外敷。(《岭南采药录》)⑨治天泡湿疮:莲蓬壳,烧存性,研末,并泥调涂。(《海上方》)⑩治黄水疮:莲房烧成炭,研细末,香油调匀,敷患处,一日二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各家论述1.《纲目》:莲房,消瘀散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止血崩、下血、溺血。

2.《本经逢原》:莲房,功专止血,故血崩、下血、溺血,皆烧灰用之,虽能止截,不似棕灰之兜涩也。

3.《本草汇言》:止血痢,脾泄。

4.《分类草药性》: 消毒,去风,治背花。

5.孟诜:破血。

6.《岭南采药录》:疗乳头开裂。

7.《本草拾遗》 :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

8.《握灵本草》:烧灰止崩带、胎漏、血淋等症。

9.《江苏植药志》;治脱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青藤香

    《中药大辞典》:小青藤香药材名称小青藤香拼音Xiǎo Qīnɡ Ténɡ Xiānɡ别名青藤、滚天龙、青藤细辛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防已科植物轮环藤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缠绕藤本。根粗壮

  • 马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绊草药材名称马绊草别名獐毛、小獐毛来源禾本科马绊草Aeluropus littoralis (Gouan) Parl. var. sinensis Debeaux.,以全草入药。

  • 半边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钱药材名称半边钱拼音Bàn Biān Qián别名蝴蝶叶、罗藟草、马蹄金、三脚虎、钱凿草、马蹄香[福建]来源豆科蝙蝠草属植物铺地蝙蝠草Christia ob

  • 刀豆

    《中国药典》:刀豆药材名称刀豆拼音Dāo Dòu英文名SEMEN CANAVALIE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 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壳及

  • 白饭树

    药材名称白饭树拼音Bái Fàn Shù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 仙鹤草根芽

    药材名称仙鹤草根芽拼音Xiān Hè Cǎo Gēn Yá别名狼牙草根芽(《中草药通讯》(1):34,1972)。出处《中华医学杂志》6:436,l974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等带

  • 冷杉果

    《中药大辞典》:冷杉果药材名称冷杉果拼音Lěnɡ Shān Guǒ别名唐则(藏名)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松科植物苍山冷杉的种子。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轻轻打下鳞片与种子,筛取种子供用。原形态苍山冷杉,

  • 罂粟

    《中药大辞典》:罂粟药材名称罂粟拼音Yīnɡ Sù别名罂子粟(《本草拾遗》),御米、象谷、米囊、囊子(《开宝本草》),莺粟(《滇南本草》)。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种子。原形态

  • 白枪杆根

    药材名称白枪杆根拼音Bái Qiānɡ Gǎn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白枪杆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

  • 血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血经草药材名称血经草别名狼尾巴草、狼尾花、红丝麻、青桩莲、鹭鸶连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狼尾珍珠菜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的全草,其根状茎亦单独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