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走马胎

走马胎

《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胎

药材名称走马胎

拼音Zǒu Mǎ Tāi

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

来源紫金牛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叶全株入药。秋季采挖根、全株,洗净切片晒干。夏季采叶,晒干。

性味苦、微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呼吸,消肿止痛。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叶:外用治扭伤,痈疖肿毒,慢性溃疡。

用法用量根0.3~1两;根、叶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用干叶研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走马胎

药材名称走马胎

拼音Zǒu Mǎ Tāi

别名大发药(《陆川本草》),走马风(《广西中药志》),山鼠、血枫(《广西中草药》),山猪药(海南)。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根茎。秋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走马胎,又名:走马藤、大叶紫金牛

常绿小灌木。根茎呈念珠状,膨大,粗壮。叶通常集于枝端,纸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达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边缘有细锯齿,下面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广卵圆形,长约3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线形,浆果圆形,熟时红色,具细长的果柄。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本植物的叶(走马胎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湿处。分布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产广西、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状,径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纵向沟纹,皮部易剥离,厚约2毫米。质坚硬,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有紫色小窝点,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长椭圆形,厚约2毫米,皮部与木部分离,木射线清晰。有时掺入茎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红紫色的髓部。以干燥,念珠状、皮色紫褐多皱缩、断面有菊花纹者为佳。

性味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辛,性温。"

②《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③《陆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治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痈疽溃疡。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②《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③《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

④《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⑤《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⑥《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走马胎根二两,大罗伞、小罗伞各三两,五指牛奶、土牛膝各四两。浸好酒三斤,三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二两。兼用药酒外擦患处。(《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走马胎

药材名称走马胎

拼音Zǒu Mǎ Tāi

别名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九丝马、马路、山猪药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本草纲目拾遗》: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周山中,山大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静袭人。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Pseu-doverticillata Mer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大灌木,高约1-3m。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长2-4cm,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眼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长20-35cm,宽约10cm或更宽,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花梗长1-1.5cm;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长1.5-2mm,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长4-5mm,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具纵胁,多少具腺点。花期4-6月,有时2-3月,果期11-12月,有时2-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呈串珠状膨大,长短不一,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带暗紫色,具纵沟纹,习称“蛤蟆皮皱纹”,皮部易剥落,厚约2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红色,有紫红色小点,木部黄白色,可见细密放射状“菊花纹”。商品常切成斜片,厚约2mm。气微,味淡,略辛。

相以质干硬、色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韧皮部狭窄,初生木质部6原型。

性味苦;微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风湿痹痛;产后血瘀;痈疽溃疡;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

2.《本草纲目拾遗》: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

3.《本草求原》:壮筋骨,已劳倦。

4.《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5.《陆川本草》:祛风湿。治风湿骨痛,风瘫鹤膝。

6.《广西中药志》:活血行血。治产后血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六月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六月瓜药材名称六月瓜别名野木瓜、使藤子来源木通科六月瓜Stauntonia cavalerieana Gagnep.,以根、藤、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调气补虚,

  • 戟叶石苇

    药材名称戟叶石苇拼音Jǐ Yè Shí Wěi别名渣贝筝瓦(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戟叶石苇的全草。孢子囊群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刷去黄毛,切段,晒干。原

  • 黄屈花

    药材名称黄屈花拼音Huánɡ Qū Huā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来源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的花枝。功能主治治妇人经血不调。用法用量内服:泡酒,1~2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蓖麻根

    《中药大辞典》:蓖麻根药材名称蓖麻根拼音Bì Má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

  • 山里红

    药材名称山里红拼音Shān Lǐ Hónɡ别名野山查(《西藏常用中草药》),扎巴兴罗玛涅买(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川梨的果实。9~10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原形态川梨

  • 七叶一枝花

    《中药大辞典》:七叶一枝花药材名称七叶一枝花拼音Qí Yè Yì Zhī Huā英文名RhizomaParidisChinensis别名华重楼、七叶楼、铁灯台、草河车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华重楼Paris

  • 山乌桕

    药材名称山乌桕拼音Shān Wū Jiù别名红乌桕、红叶乌桕、山柳乌桕来源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桕Sapium discolor (Champ. ex Benth.)Muell.-Arg.,以

  • 狗牙花

    药材名称狗牙花拼音Gǒu Yá Huā别名白狗牙、豆腐花、狗癫木、狮子花、风沙门、海浪花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狗牙花和单瓣狗牙花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vatamia divar

  • 川榛

    药材名称川榛别名木里仙来源榛科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tchuensis Franch.,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中南及西南各省。性味甘

  • 蛞蝓

    《全国中草药汇编》:蛞蝓药材名称蛞蝓拼音Kuò Yú别名鼻涕虫、大蛞蝓、黄蛞蝓、野蛞蝓、双线粘液蛞蝓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蛞蝓科大蛞蝓Limax maximus L.;黄蛞蝓L.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