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野芋

野芋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芋

药材名称野芋

拼音Yě Yù

别名野芋头

来源天南星科芋属植物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以全草块茎入药。夏秋采收,分别晒干。

性味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疖肿毒,急性颈淋巴结炎,指头疔,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野芋

药材名称野芋

拼音Yě Yù

别名老芋(陶弘景),野芋艿、野芋头(《纲目拾遗》),红芋荷、野芋荷(《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野芋根茎。夏、秋季采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球状,上生褐色的纤毛。叶基生,有肉质长柄;叶片大而厚,呈卵状广椭圆形,先端较尖,基部耳形,全缘,带波状。花单性,黄白色,成肉穗花序,雌花生于下部,外有佛焰苞。浆果橙红色,内有坚硬的种子2颗。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叶(野芋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阴、溪边等处。

药理作用块根可食;但因含草酸钙,故刺激性强,煮熟即无。据云以此作食品者,肾炎发病率高;茎能使甲状腺肿大。某些亚种的野芋含皂素毒甙,有人报告从其中提出的酸性皂素毒甙0.1毫克注射于大鼠,可立即致死。死后解剖除有溶血现象外,肾上腺有明显的郁血。各人对此毒甙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一般如食入量不大,不致中毒。

性味辛,寒,有毒。

①《纲目》:"辛,冷,有大毒。"

②《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辛涩,寒,有毒。"

功能主治治乳痈,肿毒,麻风,疥癣,跌打损伤,蜂螫伤。

①《本草拾遗》:"醋磨,敷虫疮疥癣。"

②《纲目拾遗》;"葛祖遗方:合麻药,治跌打损伤,痔瘘麻风,敷肿毒,止痛,治疮癣,捣敷肿伤。"

③江西《草药手册》:"解毒,止痛,消肿。治内外痔疮,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注意江西《草药手册》:"供外用,切勿内服。"

复方①治乳痈:野芋头和香糟捣敷。(《纲目拾遗》)

②治风热痰毒(急性颈淋巴腺炎):野芋根-个,对称切开,用一块(切面向内),贴于患处,布条扎紧,初起者,可以消散。如局部发生红疹、灼热、发痒等反应,以龙胆紫药水涂搽,便可消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③治毒蛇咬仿:鲜野芋根捣烂如泥,或同井水磨糊状药汁,敷或涂搽于伤口周围及肿处。(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黄蜂、蜈蚣咬伤:野芋根适量,磨水外搽;或以鲜野芋根适量捣烂涂搽。(《江西草药》)

⑤治土鳖咬伤:野芋鲜根和芝麻子共研碎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芋

药材名称野芋

拼音Yě Yù

英文名rhizome of Taro

别名老芋、野芋艿、野芋头、红芋荷、野芋荷、野山芋、土芝、麻芋子、石芋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Aum colocasia L.;C.esculentum(L.)Schott var. antipuorum (Schott)Hubbard et Reh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野芋,湿生草本。块茎球形,有多数须根;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伸,长或短,具小球茎。叶基生,叶柄肥厚,直立,长可达1.2m;叶片盾状,卵状,薄革质,表面略发亮,长达50cm以上,先端较尖,基部耳形,2裂,前裂片宽卵形,锐尖,后裂片卵形,钝,全缘,呈波状。花序柄比叶柄短;佛焰苞苍黄色,长15-25cm,管部淡绿色,长圆形,为檐部长的1/2-1/5;檐部狭长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8cm;子房具极短的花柱。花期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亦有栽培。

化学成分块茎中含4个植物凝聚素(lectins),还含多糖(polysaccharide),包括:中性糖(neutral sugars),如半乳糖(galactose),甘露糖(mannose),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等,还有约40%的阴离子糖,如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甘露糖醛酸(mannuronic acid)等。从块茎中还分得-20-二十四碳烯-1,18-二醇(tetracos-20-en-1,18-diol),25-甲基三十烷酮(25-methyltriacontone),10-二十八碳烯-1,12-二醇(octacos-10-en-1,12-diol),三十五碳-1,7-二烯-12醇(pentatriacone-1,7-dien-12-en-1,9,11-triol),二十九烷(nonacos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药理作用块根可食;但因含草酸钙,故刺激性强,煮熟即无。据云以此作食品看,肾炎发病率高;茎能使甲状腺肿大。某些亚种的野芋含皂素毒甙(Sapotoxin),有人报告从其中提出的酸性皂素毒甙0.1mg注射于大鼠,可立即致死。死后解剖除有溶血现象外,肾上腺有明显的郁血。各人对此毒甙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一般如食入量不大,不致中毒。

性味味辛;性寒;大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痈疮肿毒;乳痈;颈淋巴结炎;痔疮;疥癣;跌打损伤;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汗涂。

注意本品有毒,禁生服,一般不作内服。《本草经集注》:“根杀人,人不识而食之,垂死者,以土浆及粪汁饮之,得活。”

复方①治乳痈: 野芋头和香糟捣敷。(《纲目拾遗》)②治风热痰毒(急性颈淋巴腺炎): 野芋根一个,对称切开,用一块(切面向内),贴于患处,布条扎紧,初起者,可以穗散。如局部发生红疹、灼热、发痒等反应,以龙胆紫药水涂搽,便可捎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③治毒蛇咬伤: 鲜野芋根捣烂如泥, 或同井水磨糊状药汁,敷或涂搽于伤口周围及肿处。(江西《草药手册》)④治黄蜂、蜈蚣咬伤: 野芋根适量,磨水外搽;或以鲜野芋根适量捣烂涂搽。 (《江西草药》)⑤治士鳖咬伤: 野芋鲜根和芝麻子共研碎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醋磨,敷虫疮疥癣。

2.《纲目拾遗》:葛祖遗方:合麻药,治跌打损伤,痔瘘麻风,敷肿毒,止痛,治疮癣,捣敷肿伤。

3. 江西《草药手册》:解毒,止痛,消肿。治内外痔疮,小儿脱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问荆

    《全国中草药汇编》:问荆药材名称问荆拼音Wèn Jīnɡ别名节节草、接续草、马草、笔头菜来源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的全草。夏、秋采割,晒干。成品绿色,

  • 扇蕨

    《中药大辞典》:扇蕨药材名称扇蕨拼音Shàn Jué别名搜山虎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的

  • 云南重楼

    药材名称云南重楼拼音Yún Nán Zhònɡ Lóu英文名Rhizoma Paridis Yunnanensis别名滇重楼、草河车、独脚莲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云南

  • 大麦醋糟

    药材名称大麦醋糟拼音Dà Mài Cù Zāo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大麦制醋后剩余之糟粕。性味《纲目》:"酸,微寒,无毒。"功能主治《食疗本草》:&q

  • 苦油木

    药材名称苦油木拼音Kǔ Yóu Mù别名山椤、红萝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大叶山楝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洗净

  • 虾蟆

    《中药大辞典》:虾蟆药材名称虾蟆拼音Há Má别名蛙黾(《国语》),蝈(《周礼》),蟹蟆(《尔雅》),土蛙(《现代实用中药》)。出处《本经》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全体。原形态体长约4

  • 蝤蛴

    药材名称蝤蛴拼音Qiú Qí别名桔褐天牛[成虫名]、老母虫[幼虫名]来源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 (Hope),以全虫入药。生境分部四川。

  • 土牛党七

    药材名称土牛党七拼音Tǔ Niú Dǎnɡ Qī别名土牛党参、黄经树、蔷薇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毛药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dechites henryi Oliv.采收和储藏:秋季

  • 红木耳

    《中药大辞典》:红木耳药材名称红木耳拼音Hónɡ Mù ěr别名红靛、一口红(《文山中草药》)。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苋科植物血苋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紫红色,高1~2米

  • 刺葡萄

    药材名称刺葡萄拼音Cì Pú Tɑo别名山葡萄来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中南和西南地区。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