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鲟鱼

鲟鱼

《中药大辞典》:鲟鱼

药材名称鲟鱼

拼音Xún Yú

别名鲔(《诗经》),鮥(《毛诗传》),鮛鲔(《尔雅》),尉鱼、仲明鱼(陆玑《诗疏》),鱏(《尔雅》郭璞注),乞里麻鱼(《饮膳正要》),碧鱼(《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鲟科动物中华鲟

原形态体长达2米以上,背部狭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的骨板。口腹位,成一横裂,吻须2对,等长,平行横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颌两侧各有1块骨板;体部具骨板5行,背正中一行较大,背、腹侧各2行,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一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和头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鳍均为青灰色。

以上动物的鳔(鱼鳔)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分布长扛、钱塘江流域和其他沿海各地。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温。"

归经《本草提要》:"入手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活血通淋。

①《食疗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饮之。"

②《本草拾遗》:"益气补虚,令人肥健。"

③《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胃,活血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备注此外,尚有白鲟科的白鲟体长达2米余。裸露光滑,仅有小鳞。背灰绿色,腹白色。头颅长,吻延长,突出如剑状,口腹位,眼小。分布东海、黄海,进入钱塘扛、长江、黄河等。此即《纲目》所说的鲟鱼。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鲟鱼

药材名称鲟鱼

拼音Xún Yú

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Chinese paddlefish

别名鲔、鮥、叔鲔、尉鱼、仲明鱼、鱏、乞里麻鱼、碧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鲟鱼,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头,一名鹿肉,补虚下气。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2.《纲目》:鲟,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亦鳣属也。岫居,长者丈余,至春始出而浮阳,见日则目眩,其状如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丙,肉色纯白,味亚于鳣,髻骨不脆。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鲟科动物白鲟和鲟科动物中华刍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2.Acipenser sinensis Gray

原形态1.白鲟,体长梭形,一般体长2米余,大者可达3m,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突出如长匙形,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两侧具柔软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缩,上下凳均具细尖齿,口前具短须1对。眼小,鳃孔大。体裸露光滑,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鳍条46-61。臀鳍50-55。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背灰绿色,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

2.中华鲟,体延长,可达2m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等长,平行排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两侧凳部各有1块骨板。体被骨板5行,纵列,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后有1-2块,体、腹侧面各2行,体侧骨板24-37块;腹侧骨板8-15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头部、鳍均为青灰色,腹面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为近海和大江下层鱼类,偶亦进入沿江大湖中以食鱼类为主,并食虾、蟹等动物。7-8龄始达性成熟,生殖期约为3-4月,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精巢呈乳白色,极松软。成熟卵巢呈灰黑色,卵径约为2.7mm,誉为珍品。

2.为近海和大江底层鱼类,加游性或半回游性。5-6月间喜群集河口,主食动物性食物。性成熟需10年左右,10-11月溯江产卵,怀卵量约120万粒,卵膜青灰色,径约3.6mm,稍具粘性,成熟卵近黑色,甚为名贵。

资源分布:1.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亦见于钱塘江和甬江口及黄海、东海沿岸。

2.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参及长江、黄河、钱塘江等流域。

化学成分白鲟肌肉含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二十五碳烯酸(pentacosenoic acid),二十六碳烯酸(hexacosenoic acid)。还含铁、铜、锰、锌、钴、镍、镁、铝、钒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活血通淋。主久病体虚;贫血;血淋;前列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0-100g。

注意不宜久服。

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饮之。

2.《本草拾遗》:益气补虚,令人肥健。

3.《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4.《随息居饮食谱》:补胃,活血通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团叶槲蕨

    药材名称团叶槲蕨拼音Tuán Yè Hú Jué别名肉碎补、骨碎补、石蜈蚣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槲蕨科植物团叶槲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naria bonii Chr

  • 显脉罗伞

    药材名称显脉罗伞拼音Xiǎn Mài Luó Sǎn别名三叶莲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显脉罗伞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aiopsis phanerophlebia (Merr.et C

  • 虎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骨药材名称虎骨拼音Hǔ Gǔ来源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ris L.的骨骼。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用法用量

  • 茅香

    药材名称茅香拼音Máo Xiānɡ别名香草来源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 (L.)Beauv.,以根状茎入药。春秋采收,切段晒干。性味甘,寒。功能主治凉血,止血

  • 槟榔

    《中国药典》:槟榔药材名称槟榔拼音Bīnɡ Lɑnɡ英文名SEMEN ARECAE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种

  • 黄瓜皮

    药材名称黄瓜皮拼音Huánɡ Guā Pí别名金衣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uus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刨下果皮,晒干或鲜用。原形态一

  • 毛白杨

    《中药大辞典》:毛白杨药材名称毛白杨拼音Máo Bái Yánɡ别名白杨、笨白杨、独摇(山东昌潍《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出处山东昌潍《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来源为杨柳种植

  • 湖广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湖广草药材名称湖广草别名佛光草、小灯台、荔枝肾来源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蔓茎鼠尾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微苦、辛,平。功

  • 红荆芥

    药材名称红荆芥拼音Hónɡ Jīnɡ Jiè别名野藿香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动蕊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inostemon ornatum(Hemsl.)Kudo[Teucrium orn

  • 天目木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目木兰药材名称天目木兰拼音Tiān Mù Mù Lán来源木兰科头目木兰Magnolia amoena Cheng,以花蕾入药。生境分部浙江、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