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小儿丁奚疳,久不瘥转变而成。参丁奚疳条。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马牙半支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中最高医官之副职,共2人,协助院使主管全院之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病证名。①婴儿禀赋不足,感受风寒而引起的抽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子在胞胎,禀受不足,肝心经虚。其及始生,乳养无法,触冒外风,或因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一入,则令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蕴结为热,盖
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为妇人分娩所准备的房屋。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指婴儿惊热内蓄,精神不爽,面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多惊,物动则恐,声响即悸的证候。
即子宫脱垂之俗名。详子宫脱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