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杜仲藤

杜仲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仲藤

药材名称杜仲藤

拼音Dù Zhònɡ Ténɡ

别名杜仲藤仲、土杜仲、鸡腿藤、牛腿子藤、白皮胶藤

来源夹竹桃科杜仲藤属植物毛杜仲藤Parabarium huaiting Chun et Tsiang,以老茎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用。

性味苦、微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强筋状骨。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腰腿痛,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茎皮及干叶研粉撒患处。

备注(1)本品有小毒,过量服用可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2)同属植物尚有下列两种近缘植物,其老茎和根在广东、广西也作杜仲藤(藤杜仲)入药,功效近似:白杜仲藤(白喉崩、九牛藤Parabarium micranthum (Wall.)Pierre.;红杜仲藤(红喉崩)Parabarium chunianum Tsiang。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仲藤

药材名称杜仲藤

来源卫矛杜仲藤Euonymus chinensis Lindl.,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

性味微辛、涩,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强壮筋骨。主治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高血压。

用法用量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杜仲藤

药材名称杜仲藤

拼音Dù Zhònɡ Ténɡ

别名杜仲、红杜仲、土杜仲、白杜仲、软羌藤、白皮胶藤、九牛藤、鸡嘴藤、老鸦嘴、松筋藤、白胶藤、土续断、大种笔须藤、小白皮芯、结衣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红杜仲藤及毛杜仲藤的茎皮和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rah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Ecdysanthera micranthaA.Dc.]2.Parabarium chunnianum Tsiang3.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剥取茎皮和根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1.粗壮木质攀援藤本。枝有不明显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无毛。叶对生;叶柄长1-1.5cm,有微毛;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聚伞花序总状,顶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红色;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腺体不多或缺,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坛状,裂片在花蕾中内褶;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箭头状,花丝短;花盘环状;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头圆锥状。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渐狭尖成长喙状。种子长达2cm;种毛长约4cm;绢质白色。花期3-6月,果期7-12月。

2.本种与杜仲藤的区别在于:叶片卵圆状椭圆形,背面具黑色乳头状腺点。蓇葖果双生或有时:个不发育;种毛长约1.5cm。花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3.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锈色柔毛。种毛轮生,长约3cm。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丛、水旁等处。

2.生于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

3.生于海拔200-1000m的热带雨林中、疏林中湿润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3.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⑴杜仲藤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1-2.5mm。外表面带栓皮,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皱纹及横长皮孔,黄白色,刮去栓皮显红棕色,较平坦。内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气微,味微苦、涩。

⑵红杜仲藤树皮呈不规则卷筒状或槽状,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横向裂纹,皮孔稀疏,呈点状,刮去栓皮显紫红色或红褐色。内表面紫红褐色,具细密纵纹。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

⑶毛杜仲藤树皮呈卷简状或槽状,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无横向裂纹,皮孔稀疏细小,灰白色,刮去栓皮呈棕红色。或黄棕色。折断面有白色胶丝相连,稍有弹性。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⑴杜仲藤:木栓层细胞10余列,切向壁稍厚,木化,栓内层明显。皮层窄,有多数石细胞群散在,近栓内层处呈断续环状排列,有的胞腔含棕色物;有的石细胞伴有非木化纤维。韧皮部宽广,有石细胞群和乳汁管散在,有时可见胶质团块。射线宽1-5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淀粉粒。

⑵红杜仲藤木栓细胞10余列。皮层窄,有众多石细胞群散在,近栓内层1-4列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带;纤维数个或数十个成束。韧皮部宽广,其外侧及中部有石细胞群散在。乳汁管众多,有时可见胶质团块。射线宽2-6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淀粉粒。

⑶毛杜仲藤木栓细胞4-10余列。皮层窄,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或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易见。韧皮部宽广,其外侧散有石细胞;乳汁管多见。射线宽1-5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淀粉粒。

粉末特征 :⑴杜仲藤:红棕色。

①石细胞多,成群或散在,类矩形、类方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长40-90μm,直径20-60μm,大部分石细胞层纹明显。纤维状石细胞长180μm。②草酸钙方晶多,直径10-25μm。③淀粉粒多,革粒椭圆形、类圆形、类三角形等,直径4-15μm,脐点十字形、人字形或裂缝状。④胶丝长条形,弯曲或扭曲成团状,直径30-60μm。⑤乳汁管直径30-40μm。⑥纤维较少,一种壁薄,另一种壁厚,直径20-30μm。⑦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15-50μm。⑧筛管侧壁筛域少,椭圆形或类圆形。⑨射线宽1-5列细胞。

⑵红杜仲藤红棕色。①草酸钙方晶多,直径15-30μm。②石细胞淡黄色,呈椭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或形状不规则,长30-120μm,直径15-40μm,孔沟及壁孔明显,壁厚薄不一,腔大小不等,内常含棕色物。分支状石细胞,壁厚,层纹明显,直径达80μm,纤维状石细胞长可至225μm。

③胶丝常弯曲或扭曲成团,直径12-54μm。④乳汁管直径15-23μm,内常见胶丝。⑤纤维少见,壁厚,直径15-25μm。⑥筛管侧壁筛域小,椭圆形或圆形。⑦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2-23μm。⑧淀粉粒,多单粒,椭圆形或类圆形;复粒2-3个,直径4-10μm。⑨射线宽2-6列细胞。

⑶毛杜仲藤红棕色。①草酸钙方晶多,直径15-30μm。②石细胞多,呈椭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长43-110μm,直径23-45μm,壁孔及孔沟明显,胞腔较大。③淀粉粒多,直径4-15μm,单粒,长椭圆形或椭圆形、类三角形,脐点短缝状。④胶丝长条形,弯曲或扭曲成块状,直径15-40μm。⑤乳汁管直径35μm。⑥纤维较少,长梭形,壁厚,直径15μm。⑦筛管侧壁筛域较小,椭圆形或长椭圆形。⑧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5-56μm。⑨射线宽1-5列细胞。

性味苦;微辛;性微温;小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注意内服过量有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解毒可用甘草60g,水煎服;或用红糖60g,生姜15g,水煎服。本品不可混作杜仲使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抓地龙

    药材名称抓地龙拼音Zhuā Dì Lónɡ别名山文竹、糙叶天冬、毛叶天冬、霸天王、寄马桩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攀援天门冬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aragusbrachyphylusTur

  • 包袱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包袱七药材名称包袱七别名小八角莲、半碗水、铁骨散来源小檗科包袱七Dysosma difformis (Hemsl. et Wils.) T. H. Wang,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生境

  • 泡掌筒

    药材名称泡掌筒拼音Pào Zhǎnɡ Tǒnɡ别名炮竹简、大笔杆草、空心草、猴桔子、梅竹叶、金鸡一把锁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泡掌筒的全株。夏、秋采,晒干。原形态小灌木,高1~1.

  • 路旁菊

    《中药大辞典》:路旁菊药材名称路旁菊拼音Lù Pánɡ Jú别名其米(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哇花的全草。7~8月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

  • 蛇退步

    《中药大辞典》:蛇退步药材名称蛇退步拼音Shé Tuì Bù别名三枝标、蛇鳞草(《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夏、秋采收。原形态

  • 毛足铁线蕨

    药材名称毛足铁线蕨拼音Máo Zú Tiě Xiàn Jué英文名Bonat's Maidenhair别名毛脚钱线蕨、猪鬃草出处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谱》。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毛足铁

  • 走马胎

    《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胎药材名称走马胎拼音Zǒu Mǎ Tāi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

  • 荫风轮

    药材名称荫风轮拼音Yīn Fēnɡ Lún别名山藿香(《贵州草药》),瘦风轮、九层塔、野薄荷、田螺菜、蒙锄草(《全展选编·传染病》),断血流(安徽《断血流治疗各科疾病出血症的研究》

  • 炮姜

    《中国药典》:炮姜药材名称炮姜拼音Pào Jiānɡ来源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

  • 早谷藨

    药材名称早谷藨拼音Zǎo Gǔ Pāo别名天青地白扭、酸母子。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无腺白叶莓的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4米。茎直立,稍呈拱形。茎枝、叶轴及叶柄散生皮刺,枝被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