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肉穗草

肉穗草

药材名称肉穗草

拼音Ròu Suì Cǎo

别名家阿麻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肉穗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ramis bodinieri Levl. Et Va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小草本,纤细,高5-12cm,具匍匐茎,无毛。叶片纸质,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圆形或近楔形,长1.2-3cm,宽0.8-2cm,边缘具疏浅波状齿,齿间具小尖头,3-5基出脉,叶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脉微隆起,侧脉不明显,绿色或紫绿色,有时沿基出脉及侧脉呈黄白色,背面通常无毛,有时沿侧脉具极少的糙伏毛,通常呈紫红色,极稀为绿色,基出脉与侧脉隆起;叶柄长3-11mm,无毛,具狭翅。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稀5朵,基部具2枚叶状苞片,苞片通常为倒卵形,被毛,总梗长0.5-3(-4)cm,花梗长1-3mm,常四棱形,棱上具狭翅;花萼长约3mm,具四棱,棱上有狭翅,先端宽而成垂直的长方形裂片,裂片背部具刺状尖头,有时边缘微羽状分裂;花瓣紫红色至红色,宽卵形,略偏斜,长3-4mm,先端急尖;雄蕊内向,花药黄色,近顶孔开裂,药隔基部伸延成短距,距上弯,长为药室的1/2左右;子房坛状,先端具膜质,冠檐具波状齿。蒴果通常白绿色,杯形,具四棱,膜质冠长出萼1倍;宿存萼与花时无异。花期5-7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450m的山谷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石缝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热毒血痢;暑湿泄泻;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吐血;疔疮肿毒;外伤红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叶铁包金

    药材名称大叶铁包金别名马梢蛇藤、勾儿茶、紫罗花来源鼠李科勾儿茶属植物牛鼻拳Berchemia giraldiana Schneid.,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晒干备用。性味微涩,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咳

  • 公鱼

    《中药大辞典》:公鱼药材名称公鱼拼音Gōnɡ Yú别名弓鱼、工鱼(《大理府志》)。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云南裂腹鱼的肉。原形态体狭长,稍侧扁。一般长约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

  • 黄瓜子

    药材名称黄瓜子拼音Huánɡ Guā Zǐ别名哈力苏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uus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

  • 针刺铁仔

    药材名称针刺铁仔拼音Zhēn Cì Tiě Zǎi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针齿铁仔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sine semiserrata Wall.采收和储藏:10-12月果熟时采收,

  • 蒲儿根

    药材名称蒲儿根拼音Pú ér Gēn别名猫耳朵、肥猪苗来源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蒲儿根Senecio oldhamianus Maxim.,以全草入药。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辛、苦

  • 亮叶桦皮

    《中药大辞典》:亮叶桦皮药材名称亮叶桦皮拼音Liànɡ Yè Huà Pí别名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

  • 二色内风消

    《全国中草药汇编》:二色内风消药材名称二色内风消拼音èr Sè Nèi Fēnɡ Xiāo来源木兰科二色内风消Schisandra bicolor Cheng,以根、藤、

  • 番石榴皮

    药材名称番石榴皮拼音Fān Shí Liu Pí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根皮及树皮。化学成分根含阿江榄仁酸。树皮含鞣质18.56%和有机酸。茎皮含无色矢车菊素、

  • 榆耳

    药材名称榆耳拼音Yú ěr别名榆檽、榆磨、射脉菌出处1.《新修本草》云:“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疗痔;榆、柳、桑耳;上为五耳。”2.《纲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檽

  • 三颗针

    《中药大辞典》:三颗针药材名称三颗针拼音Sān Kē Zhēn别名钢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根皮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