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

《中药大辞典》:酥

药材名称

拼音

别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

出处《别录》

来源牛乳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制法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牛皮口袋内或其他容器内,不断摇动,使油和乳分开后,取其油脂即成。

《纲目》:"《臛仙神隐》云,造(酥)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溶化,滤净用之良。"

性味①《别录》:"微寒。"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牦牛酥,甘,平,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牦牛酥,入肝、脾、肺、肾、大肠、小肠六经。"

功能主治补五脏,益气血,止渴,润燥。治阴虚劳热,肺痿咳嗽,吐血,消渴,便秘,肌肤枯槁,口疮。

①《别录》:"补五脏,利大肠,主口疮。"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牦牛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③《本草拾遗》:"合诸膏,摩风肿,腕跌血瘀。"

④《日华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并吐血。"

⑤《纲目》:"挲牛、白羊酥,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止急痛,治诸疮,温酒化服。"

⑥《随息居饮食谱》:"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耐饥,养营清热。"

用法用量内服:溶化冲,0.5~1两;或入膏、丸。外用:涂摩。

注意①《本经逢原》:"脾胃虚滑者禁用。"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虚湿盛者忌之。"

复方①治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黄黑色),酥一鸡子许,大枣七枚。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孟诜《必效方》)

②治气嗽: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以水三升,研滤杏仁,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忌蒜、猪肉,(《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酥涂之。(《圣惠方》)

④治恶虫咬:酥和盐涂之。(《圣惠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会编》:"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润滑,宜于血热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②《本草经疏》:"凡一切药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补血脉,又有渗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酥

药材名称

拼音

英文名butter

别名苏、酪苏、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

出处出自《唐本草》:酥,掐酪作之,其性犹与酪异。酥有牛酥、羊酥,而牛酥胜羊酥,牦牛复优于家牛。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乳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tter

原形态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炮制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牛皮口袋内或其他容器内,不断摇动,使油和乳分开后,取其油脂即成。《纲目》: 仙神隐云,造(酥)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溶化,滤净用之良。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益气血;止渴润燥。主阴虚劳热;肺痿咳嗽;失音;吐血;消渴;便秘;肌肤失润

用法用量内服:溶化,15-30g;或入膏、丸。外用:适量,涂摩。

注意脾虚湿盛滑泄者禁服。

复方①治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黄黑色),酥一鸡子许,大枣七枚。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 (孟诜《必效方》)②治气嗽: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酥三台,白蜜三台。 以水三升,研滤杏仁,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忌蒜、猪肉。 (《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 酥涂之。 (《圣惠方》)④治恶虫咬: 酥和盐涂之。 (《圣惠方》)

各家论述1.《本草会编》: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润滑,宜于血热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2.《本草经疏》:凡一切药用酥炙者,取其润燥,兼能益精髓,补血脉,又有渗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3.《别录》:补五脏,利大肠,主口疮。

4.《千金·食治》:沙中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牦牛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5.《本草拾遗》:合诸膏,摩风肿,碗跌血瘀。

6.《日华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并吐血。

7.《纲目》:牛、白羊酥,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止急痛,治诸疮,温酒化服。

8.《随息居饮食谱》: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耐饥,养营清热。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岩泽兰

    药材名称岩泽兰拼音Yán Zé Lán别名天青地红、自来血、血经草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岩泽兰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亚灌木。茎匍匐,红褐色,节处生根,上部

  • 空心木

    药材名称空心木拼音Kōnɡ Xīn Mù别名鬼吹哨、来色木、吹鼓清、泡掌筒、炮竹筒、鬼竹子、大笔杆草、空心草、猴桔子、梅竹叶、金鸡一把锁、大追风、野芦柴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鬼吹箫及狭萼鬼吹箫的茎

  • 艾麻草

    药材名称艾麻草拼音ài Má Cǎo别名铁秤铊、禾麻草来源荨麻科艾麻草属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挖,去茎叶,洗净泥

  • 辽瓦松

    药材名称辽瓦松拼音Liáo Wǎ Sōnɡ别名瓦松、干滴落、酸塔、酸溜溜。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狼爪瓦松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ostachys cartilaginea A. Bor

  • 一碗水

    《中药大辞典》:一碗水药材名称一碗水拼音Yì Wǎn Shuǐ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一碗水的根。秋季采挖,晒干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须根簇生,细长。基生叶扁圆形

  • 甜叶菊

    药材名称甜叶菊拼音Tián Yè Jú英文名sweet Stevia别名甜茶出处始载于《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甜叶菊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ruia rebaudiana (Ber

  • 粳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粳米药材名称粳米拼音Jīnɡ Mǐ别名白米来源禾本科粳米Oryza sativa L.,以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益气止泄。主治烦躁口渴,赤痢热躁,伤暑发热。

  • 船盔乌头

    药材名称船盔乌头拼音Chuán Kuī Wū Tóu别名船形乌头、滂噶尔来源毛茛科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西藏。性味苦,寒。

  • 吹风藤

    药材名称吹风藤拼音Chuī Fēnɡ Ténɡ别名构芭、双飞蝴蝶、牛奶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及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

  • 菱叶

    《中药大辞典》:菱叶药材名称菱叶拼音Línɡ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叶。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搽小儿走马疳。"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