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典>诗词古文>李群玉生平

李群玉生平介绍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查看李群玉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李群玉解去天禄的职务后,回归涔阳,经过二妃庙,题诗二首:“小孤洲的北面浦云边上,二妃的装束还像从前一样完好。寂寂春色中荒凉的古庙对着长江,萋萋荒草里只有一无字的古老碑碣。春风吹拂墓地芳草,夕阳落入深山,杜鹃声声啼哭。仍像皱眉望着舜帝出巡青青的九疑山就在湘水那边。”又写道:“黄陵庙前面的莎草欣欣向荣,黄陵女儿红裙崭新。轻舟小桨随歌远去,山水遥远愁坏了人。”以后又题诗:“黄陵庙前春天已去了,子规在松风中悲啼至流出血来,不知道魂灵落在哪里,好似在秋天的行云之中。”李群玉自认为第二篇,春去很快到了秋来有些不妥,犹豫着想改一改。眼前便出现了两个女郎,她们说:“我们是娥皇、女英,两年以后,会和你有一番男女交往。”李群玉就记住她们说的话。一会儿两个身影消失了。于是李群玉对着神像施礼后也走了。重新度过湖岭,到达浔阳。太守段成式一向和李群玉是作诗饮酒的朋友,李群玉就详细说了这件事。段成式于是开玩笑说:“想不到你还是虞舜的辟阳侯。”李群玉题诗后二年,就死在洪州。段成式就写诗哭悼他的朋友:“饮酒作诗三十年,纵横纷乱世上喧闹。醒时不要像弥衡那样死去,笑傲所有的公侯而后命归九泉。”又说:“再话黄陵往事,都被光阴催走,到老没有儿女之累,谁去哭送他呢?”

  澧县城出南门,顺澧水河往东走五华里的二圣滩上,有一座八方七层,十多丈高的石塔,那就是有名的澧州蜚云塔。这塔做工精巧,样子吓人子漂亮,每一层都雕着蛮多石多汉,哭的闹的喊的叫的,各种样子都有,简直跟活人差不多。见过这塔的人,都说它为澧州增添了风采。
提起蜚云塔,人们都说它和唐朝大诗人吏部尚书李群玉有关系。

  李群玉是澧州城里的人。他自幼好学,聪明过人。城南的仙眠洲和伏牛山,都是他读过书、习过文的地方。后来他当了大官,也不忘记家乡父老。有一年,澧州遭了大水,坏了年成。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不屑说,一想起年年要交的官税钱粮,个个都急得泪水双流。

  李群玉知道了这件事,真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有一天,皇上出京巡查,来到澧州。他忽然想出一个巧妙办法,悄悄地钻进厕所里,用蜜粮写下了“湖南澧州钱粮可免。”八个大字。没过多久,成千上万的苍蝇闻到蜜糖味,在那八个字上歇满了。碰巧皇上进厕所小便,看见那些苍蝇排成的字样,不觉十分奇怪,随口应道:“湖南澧州,钱粮可免”。哪晓得李群玉在旁边等着,皇上刚念完,他就当圣旨往下传了。皇上呢,坐了好多年位,看见苍蝇排字还是头一回,以为是天老爷的意思,也就答应了。这样,澧州的官税钱粮,就从此免除了。

  李群玉告老还乡,死在家乡以后,澧州人都特别想念他,留恋他,特地请来风水先生,要为他选个好葬地,来世也做大官,保佑澧州的百姓。

  风水先生看了很多地方,最后吩咐把李群玉葬在澧州城东两里多的澧水河滩上。坟葬好了,

  风水先生当着众人念道:“贵人葬滩前,澧州风水现,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长芝麻官哩!”
说来也真奇怪,李群玉安葬的当天晚上,好多人都看见一对金鸭子宝光四射,对着他的坟墓拍翅点头,叫得特别欢。于是,大家就把这滩叫做金鸭滩,都说李群玉葬到了有福脉的风水宝地。

  隔不多久,朝中八府巡按白大人要巡视湖南、湖北。这白大人是解元出身,湖北孝感县白家庄人。来湖南以前,先看望过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要求儿子到澧州后,必须找到李群玉的坟墓,双膝下跪,诚心三拜。白大人搞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他的母亲对他说:“儿呀!没有李群玉,也就没有你。”原来,李群玉十八岁时上京赶考,路经白家庄时,白大人的母亲正是二八芳龄,在家守寡,一心想窃脉传后。这时她暗暗看中了李群玉。李群玉对上京考中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对男女色情的事不感兴趣,只是提笔写了小小的“过脉”二字,用手递了过去,在寡妇的手心上轻轻地拍了几下。大概是天意的安排,寡妇从此怀孕了,不久生下了白大人。男人不能摸女人手心的话,而今还有人在说呢。

  白大人来到澧州,查访了州府民情,没有祭扫李群玉的坟墓,却来到了新修的盘山庙前。还没等他下轿,突然一阵旋涡风平地吹起,卷落了他的轿顶。他下次出轿来,四下观看,只见李群玉坟墓那一方金光四射,亮通通的。当他问明白那就是金鸭滩时,眼前现出了一行行的金字。白大人仔细一看,那些字原来是一首诗:“白大人白了白,白得不明白,虽是白家子,实为李家脉。”这一下,可把白大人惹怒了,他转身察看了澧州地势,连忙下令在李群玉坟墓的上游修理工了一个文良制。并说:“修起文良制,治死金鸭滩。”自此,水流迂回,金鸭滩也逐渐消失。澧州人民的日子也一天也一天地苦起来了。

  为了让老百姓再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澧州人时刻都想恢复澧州的风水。到了明朝末年,有人出了一个主意,提出要修宝塔,镇河妖,截住澧州风水。地点就选在金鸭滩下面的二圣滩上。宝塔刚刚只修了三层,就因为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停止了。直到清朝时才接着修起来。这座宝塔就是“蜚云塔”。

湖南三诗人

  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李群玉一生交游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大江南北。李群玉著有诗前集3卷,后集5卷。《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唐末周朴《吊李群玉》诗赞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记载“长沙窑”的第一人。

  李群玉还是常德考察和记载“长沙窑”的第一人。他的《石渚》一诗,对当时长沙窑陶瓷器的生产情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述: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石渚”,就是指长沙窑的所在地。诗中描写长沙窑在烧制陶瓷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地形穿凿势”是指挖掘瓷土的山洞和洞穴的深度。从此也可见,“长沙窑”就是唐诗中的“石渚窑”。

猜你喜欢

  • 周傅

    朱辂(1070-1128)字国器,宋朝桂阳县大塘(今汝城县城郊乡锦堂村)人,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哲宗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湘阴县尉,湘阴知县、善化知县、开封长垣知县、邵阳州副职(州同知)、秀州司录通判、广西机幕、柳州知州、邵州知州、桂阳监使等十任,官至左中大夫。先后荐文官五十四人。

  • 王元粹

    金平州人,字子正,初名元亮。弱冠作诗便有高趣。哀宗正大末,为南阳酒官。遭乱,流寓襄阳。后北归,寄食燕中。年四十余卒。

  • 刘燕哥

    刘燕哥,又作刘燕歌,生活于宋末元初,相传为元代歌妓,现今存小令一首。

  • 吕天用

    [元](约公元一三二九年前后在世)(一作大用)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文宗天历中前后在世。

  • 钟晓

    广东顺德人,字景旸。举人。为梧州府学训导,主持桂林书院。正德时历南京贵州道御史,尝刷卷四川,谏帝迎生佛,请停采木,蜀人德之。嘉靖时,谪沔阳通判,官至思恩知府。卒年八十五。

  •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庄炘

    (1735—1818)江苏武进人,字景炎,一字似撰。乾隆三十三年副贡。由州判累官邠州知州,历署兴安、凤翔、榆林知府。与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同治汉学,尤深于声音训诂之学。尝校刊《淮南子》、《一切经音义》。诗文谨于法度。有《宝绘堂集》等。

  • 周维德

    周维德,字湘湄,浙江山阴人。张师济室。有《千里楼诗》。

  • 赵毓楠

    赵毓楠,(1838-1925)字楚江。以国学生应乡试,挑充国史馆誉录,历任汉阳、宜昌、武昌知府。莅官勤朴,举措惠民。有《退思余录》。其诗见于《赵氏族谱》。

  • 吴泳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